出版社:山東畫報社有限公司
作者:
版本:
ISBN:
頁數/字數:
出版時間:2019年第10期
作品簡介:
【本期聚焦】
這是一次奇特的旅程,不僅是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,恰巧這還是《山東畫報》出版的第600期雜志。
兩個月的時間,近六千公里的旅程,我們遍訪齊魯大地。從尋訪紅色熱土到覓影時代芳華,我們試圖用一種平實的心緒,在這片為新中國建立與發展均作出突出貢獻的土地上,回望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。
在沂蒙山腹地,當蜿蜒的山路晃暈了頭腦,你就能想象當年小推車組成的支前長河,是何等壯闊。那綿延的峰與崮,就是天然的豐碑。
在濟南解放閣,如織的游人醉心于泉水清涼,也總有來往過客,在隱于一側的烈士名錄前默默佇立。登閣回望歷史,入眼是現世繁華,入心是紅色烽火。
在周村大街,數百幅老照片,模糊卻又清晰。那僅存的布滿彈孔的土坯老城墻,是李忠俊為代表的老人們關于新中國最初之記憶的載體。
在青島中山路,民族商業在時代的浪潮中起起落落,曾經,就是這樣一條街,運載過一座城的衣食住行。
有“金街”之稱的濟南泉城路,于新世紀的曙光里,展露新顏。人潮熙攘,不舍晝夜,這是現代都市的城市脈搏,更是新時代盛世中國的芳華音符。
從城市到鄉村,自菏澤東明在全國率先實行土地新政策始,在新中國的懷抱里,恪守中庸思想的齊魯人,卻也總有開拓之舉。
在魯北劉集村,一本《共產黨宣言》,默默講述共產黨人為理想而舍生取義的無我精神;
在沂蒙九間棚,脫貧致富黨員先行,愚公移山之精神讓質樸沂蒙人開山鑿渠,書寫“九柱擎天”的傳奇;
在魯中平原,聽王樂義講述新中國菜籃子的變革史,五千多農民技術員是如何在十年的時間里“顛覆”了四季;
在名不見經傳的三澗溪,以組織振興為引領的新時代新農村,又是如何挑起了鄉村振興的大梁,成為讓習近平總書記津津樂道的時代先鋒?
在這片充滿生機的時代熱土,一代代齊魯人,或恪守本業,或勇于進取,或昂首引領,或埋頭苦干。70年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山東背后,是援藏干部擎起的萬丈藍天,更是鄉村建設服務隊腳下默默耕耘的百丈厚土;是維和官兵向世界展示的中國形象,更是“一帶一路”倡議下中亞班列串起的海陸繁華。
新中國的70年,是每一個中國人的70年。當張德慶循著父輩的足跡在深山穿行,當魏捷在炮火中綻放青春笑顏,當于云霞毅然踏上西部千里之行,當宋峰逸離開都市繁華重溫泥土芳香……時光在變,夢想不變;追夢的旅程在變,無悔的精神不變。
新中國的70年,關乎變革、關乎歷史、關乎創造、關乎奮進、關乎榮耀、關乎夢想,也關乎柴米油鹽、悲喜苦樂。時光荏苒,轉頭回望,當所有挫折與困苦,變為夢想成真后的展顏,新時代的我們,共同迎接新一天的朝霞。
70年初心不改,600期矢志不渝,心田即熱土,你我共芳華!
【本期目錄】
上篇 熱土
一首歌
一條大河波浪寬
兩座城
臨沂:紅色之城 傳承之路
濟南:雨遮中秋月 決戰濟南城
三條街
周村大街:那群喝碗水還給錢的兵
中山路:百年春和樓,繁華老街里
泉城路:以城之名 書寫繁華
四個村
劉集村:齊魯之筆,紅色之鄉
三元朱村:『小書記』的大事記
九間棚村:回望深山踏歌行
三澗溪村:總書記來村一年后……
下篇 芳華
五組群像
穿越迷霧瞰藍海
高原足音
藍盔戰士的維和保衛戰
百姓『貼心人』鄉村『引路人』
雙指所向 海鐵相連
六個瞬間
求真務實——毛澤東主席視察歷城
改革序幕——東明的全縣『大包干』
鳳凰涅槃——重建汶川的山東力量
重在行動——聚焦山東新舊動能轉換
陸海統籌——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
軍旗獵獵——大閱兵中的『山東面孔』
七個人
張德慶:『醫』脈相承七十載
王樹軍:大國工匠『小鉗工』
魏捷:最可愛的人
于云霞:3500公里外的惦念
宋峰逸:一顆『宋梨』,兩代農人夢
安念:二次元狂想曲
張前園:代碼要繼續敲,生活要接著過